首页 » 学院动态
理论学习
【红色档案·英模】赵世炎: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革命家(三)
发布时间:2021-05-20

赵世炎,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者,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057daeb2bbc109aee7e37a0e3e6479df (1).jpg

赵世炎,1901年出生在四川省(今重庆市)酉阳县龙潭镇。1915年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中,期间正值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受陈独秀同志主办的《新青年》的影响,投入新文化运动中,并结识了李大钊等同志。巴黎和会的消息传到北京后,北京学界决定在5月7日"国耻纪念日"举行游行示威,为准备这次游行示威,李大钊、赵世炎、黄日葵、许德珩等人参与撰稿、编辑、出版了一个“五七”刊物。

微信图片_20210520130230.jpg

当时中国共产党还没有成立,一些核心领导人物经常在李大钊处举行会议,研究局势,进行决策。领导五四运动的还有一个“十三校联会”,是五四运动的前线指挥部,主要成员有邓中夏、黄日葵、高君宇、瞿秋白。赵世炎也是成员之一,他是师大附中的代表。

5月3日,得知北洋政府将在5月7日采取镇压措施,游行决定提前到5月4日举行后,赵世炎立即通知了附中学生自治会的邢大安。邢大安问:“何不把游行时间告诉同学们?”赵世炎说:“不妥,泄露机密,会影响全局。”邢大安又说:“附中同学可靠,不妨通知。这样有利于吸引更多同学参加。”赵世炎说:“要遵守大会纪律,不让说时不能说。敌人的惯技是攻破缺口,附中同学年轻,又已经受到注意,绝不可做一着不慎,累及全局的事。”赵世炎的老练让比他还大几岁的邢大安非常佩服。“五四运动”之后,胡适提出“多提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口号,掀起了一场“问题与主义”的争论。当时,担任《少年报》《平民周刊》以及《工读半月刊》主编的赵世炎,经常对时事进行评说,力求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赵世炎还勇敢地走到产业工人中去进行革命活动。他和邓中夏、许德珩等人到铁路工人中进行讲演,开办学校,还成立了“十人团”,开展革命活动。

微信图片_20210520130135.jpg

1920年5月,赵世炎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春,与张申府、周恩来等同志发起成立旅法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2年,与周恩来等同志发起成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任中央执委会书记,随后又任中共旅欧总支部委员和中共法国组书记。1923年,赵世炎和陈延年、王若飞等同志带领一批青年前往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

1924年,应李大钊同志要求,赵世炎回国工作。他先后任中共北京地方执委会委员长、中共北方区执委会宣传部部长兼职工运动委员会主任,协助李大钊同志领导北方各省的斗争。1925年5月30日,上海发生帝国主义屠杀中国人民的五卅惨案。惨案发生后,北京人民在中共北方区委赵世炎等人领导和组织下,立即行动起来,举行游行、罢工、罢课,声援上海人民的斗争。随后,李大钊同志派赵世炎等人到天津、唐山等地去加强领导,先后组织和发动天津日商纱厂工人大罢工、开滦五矿工人大罢工、天津海员大罢工和赵各庄矿工人大罢工,使北方地区的声援活动和群众斗争连成一片,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

1925年10月,在内蒙古地区农工兵大同盟代表大会上,赵世炎当选为大同盟中央委员会副书记。为了推动革命工作和培养蒙古族干部,他和李大钊(任书记)、邓中夏等同志经常到蒙藏专门学校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在他们的培养和教育下,最早一批向往革命真理的蒙古族青年乌兰夫、奎壁、吉雅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为后来开展内蒙古地区的革命斗争准备了骨干。

src=http___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_q_mini,c_zoom,w_640_images_20171018_1fb0a2914ba24bc39d32e74c268e1397.jpeg&refer=http___5b0988e595225.cdn.sohucs.jpg

1926年3月,赵世炎出席在广州召开的第三次全国劳动代表大会。会后,为加强江浙地区的工作,党中央任命赵世炎担任中共江浙区委(包括江苏、浙江、安徽三省和上海市)组织部部长、上海总工会党团书记,并兼任江浙区委军委书记。赵世炎化名“施英”,到上海后就深入到工人群众中,了解情况,组织工人罢工斗争,准备武装起义迎接北伐军。他号召社会各界群众发扬五卅精神,联合起来,组成革命的统一战线,以对付帝国主义的屠杀和进攻。在中共江浙区委领导和组织下,从1926年6月到9月,上海各界工人的罢工斗争此起彼伏,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有组织的工人运动新阶段。

1926年10月,北伐军攻克武汉,革命形势进一步发展。上海党组织为了配合北伐胜利进军,决定举行武装起义,罗亦农、赵世炎是上海工人武装起义的重要领导者。由于时机不成熟,上海工人的第一、二次武装起义均告失败。1927年3月21日,在陈独秀、周恩来、罗亦农、赵世炎等同志的领导和指挥下,上海工人举行了第三次武装起义。赵世炎身先士卒,他和周恩来同志一起指挥带领着150支枪的工人纠察队,勇敢地冲锋陷阵,向着直鲁联军发起冲击。经过30多个小时的激战,打败军阀部队,占领上海(外国控制的租界除外)。这是大革命时期中国工人运动的一次壮举,为北伐军在江浙战场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1927年4月,蒋介石叛变革命,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上海处在腥风血雨中。1927年5月,赵世炎出席在武汉召开的中共五大,当选为中央委员。会后,他任中共江苏省委常委、代理书记、上海总工会委员长,回到严重白色恐怖笼罩下的上海,以大无畏的革命气魄,继续坚持领导革命斗争。

由于叛徒出卖,1927年7月2日,赵世炎不幸被捕。他受尽严刑拷打,始终坚贞不屈。他把敌人的监狱和法庭当成讲坛,大义凛然地宣传党的主张和共产主义理想,揭露反动派的罪行。他慷慨激昂地说:“志士不辞牺牲,革命种子已经遍布大江南北,一定会茁壮成长起来,共产党必将取得胜利。”7月19日,敌人对他下了毒手。面对死亡威胁,他从容不迫,镇定自若,高呼着:“工农联合起来打倒新军阀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在上海枫林桥畔英勇就义。


人物评价精选:

《救国时报》曾评价:“人们公认他是上海部工会的灵魂,中国共产党的天才领袖,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英雄。”

革命老人吴玉章曾作《忆赵世炎烈士》一诗:“龙华授首照丹心,浩气如虹烁古今,千树桃花凝碧血,工人万代仰施英。” “施英”,是赵世炎在党和工会的刊物上写文章时用的笔名。